弱视与立体视觉

弱视与立体视觉

 

弱视是一种常见的空间视觉发育混乱,以异常形式的视力及双眼视功能为特征,其主要的相关危险因素有7周岁前的斜视、屈光参差、视觉剥夺等。弱视对儿童主要的危害之是无完善的立体视功能,对患儿日后的择业,生活等方面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弱视是由于患者先天或视觉发育的关键期进入眼内的光刺激不够充分,剥夺了黄斑形成清晰物像的机会,也可能是因为两眼视觉输入不等,引起清晰物像与模糊物像间发生竞争,从而阻碍了视觉功能的正常发育,造成单眼或双眼视力减退。

弱视患者残存双眼视功能及两眼间抑制程度的多少,可预示单眼视力的高低,这可能也是弱视视力减退的重要发病机制。弱视按照病因可分为屈光参差性、屈光不正性、形觉剥夺性、斜视性弱视及其它,其中以屈光不正为主要原因。

那么弱视与立体视觉有什么关系呢?首先我们先来看看什么叫立体视觉。

立体视觉是辨别物体的空间方位,包括距离、前后、高低等相对位置的功能,是由双眼不同角度看到的像经大脑综合分析后获得的三维立体空间感觉。立体视功能常用立体视锐度来衡量,后者是指利用立体感知功能辨别深度的能力,通常表达为立体感知阈值,即人眼分辨最小双眼视差角度的能力。

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立体视觉形成的过程为纯双眼过程,如果因为单眼视网膜影像模糊,那么立体视觉就会受到损害。当一只眼的视网膜影像变模糊时,该眼视网膜感受细胞接受图形刺激减少,从而使传入大脑中枢的神经冲动也减少,视中枢感受双眼视差信息的双眼性神经元的兴奋性则降低,其立体视锐度也相应下降。

如果双眼视网膜影像在一定限度内对称性变模糊时,由于仍然有等量的神经冲动传入视觉中枢,仍可刺激双眼性神经元兴奋而产生立体视觉,故对立体视觉的影响较轻。

因此,弱视是影响立体视觉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弱视患儿立体视觉的形成与双眼视力差异和视力水平有密切关系,双眼视力差小、视力好者立体视觉形成好。单眼弱视患儿,由于双眼视力不平衡更易引起立体视觉的损害。

立体视觉的发育是一个不断巩固、完善的过程。一般从3岁左右开始发育,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完善,9岁发育成熟。双眼视功能的建立与视觉发育期内的视觉经验密切相关。

因此,由于种种原因而导致弱视的患儿,若在这个立体视觉发育的关键期内得到充分的双眼视功能训练,即可获得良好的立体视觉。反之,若未进行积极的训练治疗,弱视患者成年后,其弱视眼的视力将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最重要因素。故尽早进行弱视治疗,特别是加强双眼视功能训练,对恢复患者的立体视觉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程度和类型的弱视对立体视觉的影响是不同的。随着弱视程度的加重,除了视力降低外,患儿的立体视觉也损害加重、发育受阻。弱视程度越重,立体视觉越差。各类型弱视立体视觉间比较,其中形觉剥夺性弱视立体视觉最差,其次为斜视性弱视,屈光参差性弱视,屈光不正性弱视。接下来我们具体说说常见的几种弱视类型。

形觉剥夺性弱视:

形觉剥夺性弱视是由于在婴幼儿期屈光媒介的混浊、上睑下垂或不适当的遮盖,不能形成正常的像,从而剥夺了视功能的锻炼和发育机会而形成弱视。在它的发病原因中,以先天性白内障为多见。

斜视性弱视:

斜视性弱视是由于双眼视轴偏斜,形成复视、视混淆,从而使脑皮质主动抑制导致弱视,患儿双眼视细胞因视觉抑制和异常视网膜对应得不到正常发育。

屈光参差性弱视:

屈光参差性弱视多表现为单眼抑制。由于双眼物像差较大,不易融合,脑皮质中枢的主动抑制而致弱视。随着屈光参差程度的增加,视力及立体视功能均下降,立体视觉下降的程度与弱视的程度相伴行。弱视程度与立体视觉之间有着非常显著的正相关性。其中,当远视性屈光参差>1.00D,近视性屈光参差>2.00D,及散旋光性屈光参差>1.00D时,平均视力及立体视觉水平即显著下降。当屈光参差>3.00D,100%患者的视力及立体视觉低于正常。

屈光不正性弱视:

屈光不正性弱视是由于屈光异常,视物时不能在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形成清晰的物像而造成不同程度的形觉剥夺,多发生于远视≥3.00D,近视≥6.00D,散光≥2.00D并未及时矫正的高度屈光不正患者。它同样可以严重影响立体视觉的形成,对立体视觉各项指针均有影响。

综上所述,弱视是与视觉发育有关的视觉紊乱,其发病原因是在视觉发育的敏感期内,由于视觉剥夺和视皮质主动抑制等因素所致。对弱视的治疗,应该不仅仅限于视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建立双眼立体视功能。因此,对弱视的立体视功能检查以及发现后的早期治疗非常重要,年龄越小,弱视治疗效果越好,同时在治疗中应加强双眼视功能的训练。经过积极的弱视治疗,患者的立体视觉大部分可得到提高,良好的立体视觉也可以防止视力回退。

因此应该尽早检查儿童的立体视功能,早期发现弱视,早期治疗,不要错失了恢复立体视功能的黄金期。

 

 

*该文曾刊登在2013年5月30日和6月6日“新州周报”B7版。

Site Lo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