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适应和明适应
暗适应和明适应
对光的感受性变化的现象,叫做光适应。 当人长时间在明亮环境中突然进入暗处时,最初看不见任何东西,经过一定时间后,视觉敏感度才逐渐增高,能逐渐看见在暗处的物体,这种现象称为暗适应(dark adaptation)。相反,当人长时间在暗处而突然进入明亮处时,最初感到一片耀眼的光亮,不能看清物体,只有稍待片刻才能恢复视觉,这称为明适应(light adaptation)。
暗适应是人眼在暗处对光的敏感度逐渐提高的过程。暗适应所需时间较长,感受性的变化也较大。暗适应主要是视杆细胞的功能,但在暗视觉中锥体细胞和视杆细胞起作用的大小和阶段不同。在暗视觉中,中央视觉转变成了边缘视觉。在暗适应的最初5-7分钟里,感受性提高较快。暗适应的头一阶段是锥体细胞与视杆细胞共同参与的。之后,只有视杆细胞继续起作用。
暗适应包括两种基本过程:瞳孔大小的变化及视网膜感光化学物质的变化。从光亮到黑暗过程中,瞳孔直径可由2毫米扩大到8毫米,使进入眼球的光线增加10-20倍,这个适应范围是很有限的,瞳孔的变化并不是暗适应的主要机制。暗适应的主要机制是视网膜的感光物质——视紫红质的恢复。人眼接受光线后,视网膜上的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内的一种光化学物质——视黄醛与视蛋白重新结合,产生漂白过程;当光线停止作用后,视黄醛与视蛋白重新结合,产生还原过程。由于漂白过程而产生明适应,由于还原过程使感受性升高而产生暗适应。视觉的暗适应程度是与视紫红质的合成程度相适应的。
明适应的进程很快,通常在几十秒钟内即可完成。其机制是视杆细胞在暗处蓄积了大量的视紫红质,进入亮处遇到强光时迅速分解,因而产生耀眼的光感。只有在较多的视杆色素迅速分解之后,对光较不敏感的视锥色素才能在亮处感光而恢复视觉。感受强光是锥细胞的职责和功能,也称之为明视觉或昼光觉。从暗处到亮处,在强光的刺激下,视网膜中视锥细胞立即投入工作,刚开始时工作的视锥细胞还较少,眼对光刺激的敏感度还很大,所以觉得光线刺眼,周围的景物无法看清。但在很短的时间内,视锥细胞都投入了工作,眼对光的敏感度降低,这时对强光能够适应,看物体也很正常。锥细胞感光色素再生很快,其再生过程同杆细胞的暗适应过程相反,即其敏感性随着曝光时间的增加而降低,因此明适应在最初的数秒钟内敏感度迅速降低,此后变慢,明适应的过程大约在1分钟左右即可完成。 在明适应下产生良好的中心视力包括形觉和色觉。
暗适应和明适应异常反映了视网膜视杆与视锥细胞的功能异常,与某些眼底病有关。此时应该与您的眼科医生联系,进行相关检查以免耽误病情。
* 该文曾刊登在2010年4月29日“新州周报”3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