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狀胬肉
翼狀胬肉
有人問,我的大眼角長出一塊肉樣組織,這是什麼東西呢?這就是翼狀胬肉。因為它的形狀很象昆虫的翅膀,故得此名。中醫稱它為攀睛。翼狀胬肉一般長在大眼角的比較多見,有時可長到黑眼珠上,擋住瞳孔,使視力下降。
翼狀胬肉形成的原因至今還不清楚,一般認為與長期野外工作,受風沙、塵土、冷、熱刺激及日光照射有關。同時工作過度勞累、睡眠不足和結膜的慢性炎症也是誘發因素。近年來也有人認為,翼狀胬肉與內直肌的節制韌帶發育過強及遺傳因素有密切關系。
翼狀胬肉可分為以下兩種類型:
(1)進展型:胬肉的頸部寬大,新生血管多,充血,肥厚,體部呈三角形向兩側伸展,頭部明顯隆起,長入黑眼珠表面,甚至遮擋瞳孔。
(2)靜止型:胬肉長到黑眼珠邊緣上就停止了,它不充血,微紅色,頭部扁平,頸及體部較薄,處於相對靜止狀態,但不自行消退。
另外有一種假性翼狀胬肉,它可以生長在黑眼珠邊緣任何一個部位,一般比較小,表面呈灰白色,但也有較肥厚的。常常由於外傷、角膜邊緣潰瘍、結膜的化學或熱燒傷形成瘢痕組織,形成後一般不再生長。它和前面兩種翼狀胬肉性質上完全不同。
翼狀胬肉初起時瞼裂部球結膜充血肥厚,逐漸向角膜表面伸展,形成一三角形帶有血管組織的胬肉,狀似昆虫的翅膀。多發生於鼻側,顳側者較少,伸向角膜時,可侵及角膜前表面及淺層基質。胬肉可長期穩定,無明顯充血,停止生長稱為靜止期,亦可呈組織肥厚,頭部稍顯隆起,其前方角膜呈灰白色浸潤,不斷向角膜中央推進,稱為進行期。一般來說無自覺症狀,但隨著胬肉逐步向角膜中心方向推進,可以引起角膜散光,一旦伸展至瞳孔區,可嚴重妨礙視力,大的翼狀胬肉可影響眼球的運動。
翼狀胬肉的診斷相對來說比較容易,但須予假性胬肉相鑒別。後者可發生在角膜緣任何部位,為球結膜與角膜因炎症或損傷而導致的粘連,故胬肉下可通過探針,而真性胬肉則不能。
關於翼狀胬肉的治療,1、靜止期:無症狀不必治療。當有炎症刺激時可點抗炎症的眼藥水,夜晚可塗眼膏。2、進行期:一般先採用以上藥物治療,如果得不到控制,並由於延及瞳孔而造成視力障礙,可考慮手術治療,但手術後仍有5-20%的復發率。術後仍需藥物治療,嚴密觀察,以防復發。
翼狀胬肉與戶外工作,風沙刺激有關,在東方人相對多見。早期應選擇藥物治療。無論何種類型的翼狀胬肉手術切除術後均可復發,再次手術的復發性胬肉應做病理檢查,以排除惡性病變。翼狀胬肉治療的關鍵在於預防,避免不必要的風沙、塵土、冷熱刺激,注重勞逸結合,保持充足睡眠。如果結膜發炎要及時看醫生,以免長久發炎引起翼狀胬肉生長。一旦發生翼狀胬肉,要抓緊時間就醫,及時的治療可以防止進一步的發展。眼充血會刺激靜止型轉變為進展型,應盡量避免眼睛紅。手術治療是最後手段,往往會遺留不同程度的角膜雲翳,近來由於配合用藥,復發率已經逐漸減低。
* 該文曾刊登在2013年10月31日“新州周報”B7版。